清宮豔史系列
九重深宮的帝后隱事、化外流離的民間插曲
權力泡沫的盛衰,使研究清史的學者常言:「興亡兩太后」。亡國的是慈禧太后,而興國的是孝莊太后,但為什麼她們於現代的知名度,卻正好與歷史的功過成反比呢?何以興亡的關鍵竟都是太后?玉兒(孝莊)與多爾袞的戀情早在青梅竹馬、雙馳於蒙古大草原時即已生根,為何亂中生變?順治皇帝與董鄂妃情投意合,怎會容許董鄂珊瑚嫁給十一貝勒?乾隆與香妃,一個愛之入骨、一個恨之入骨,真得到蠟炬成灰淚始乾嗎?光緒與珍妃的命運憑什麼由慈禧操縱,甚至逃亡前還不忘推她入井呢?
讀樸月所寫的歷史小說,既有古典的縮影,又有現代的趣味,一方面想把內在的觸角伸入歷史的千頭萬緒裡,一方面又想睜大眼睛尋找現實社會與理想世界中永存的衝突、恩怨、情義、道德......《清宮豔史系列》並非史實真相的終結者,然而所帶出的秘事、傳聞,卻使許多參與、投射的人,從歷史「幕後」走到生活「台前」。我們若只顧念歷史,那麼兒女私情就可一筆帶過,但人物是活生生的,意志情感牽動著人們的肺腑心腸、思想動機,以及各樣理智行為。而每一件史實的背後,豈不都是兒女私情的推波助瀾嗎?只不過是「小說」使歷史人物多了一位穿針引線的人罷了!樸月的文筆相當清新洗練,不僅掌握了歷史並非全真的盲點,也深明小說未必虛構的實相,《清宮豔史》的恩恩怨怨、虛虛實實,不僅有嚴肅的史觀,也具通俗的情節,躋身今日歷史小說中,毫不遜色,足以讓我們一餉九重深宮及化外民間...悲欣交集、耳聞目見的感動!
埋香恨
清乾隆皇帝「平定回疆」,曾使清初「康雍乾盛世」達至顛峰,但歷史上責難大小和卓造反,是出於真反嗎?還是陷入大清逼反的圈套?小和卓妻子「香妃」於乾隆二十五年被迫入京,為什麼乾隆為她所築的寶月樓,卻早在二十三年就已落成?大清寶月樓裡的奴婢太監為何早已預先學好「胡」言「胡」語呢?在作者樸月的生花妙筆下,一場冠冕堂皇的「爭土戰役」,竟成為乾隆皇帝的「奪美陰謀」!《埋香恨》描述了回族女子「香妃,伊葩爾罕(美中之最)」的亡國遭遇與傲骨柔情,也活現了乾隆年過半百的愛難理喻與春蠶自繭,香妃說:黃鶯鳥可以跟野狼結伴嗎?瑪弭爾(香妃小名)是真的黃鶯鳥,但癡情摯愛的乾隆會是野狼嗎?
玉玲瓏
孝莊太后,小名玉兒,少女時代便是滿蒙第一美女,十四歲嫁給了長她二十一歲的清太宗皇太極,生下了滿清入關的順治皇,後因皇太極駕崩,皇弟多爾袞與太宗長子豪格為爭皇位而起內訌,在緊要關頭下,多爾袞為何突然放棄登基的野心,轉而同意立福臨(順治)為帝?僅管後世史家戲謔「英雄難過美人關」,但玉兒為何不能如願嫁給這位青梅竹馬的玩伴呢?滿清三大疑案之一「太后下嫁」,怎麼只聞樓響、不聞人來呢?多爾袞墜馬而死、順治英年早逝,肩負重任的她,如何做出劃時代的決定:選擇了皇孫中出身最寒微的康熙為帝?孝莊太后的足智多謀、果敢無私、堅強寬容...對中原漢土而言,可謂不幸。但就滿清立場,她卻是一柱擎天,改寫了中國歷史的興國太后!
金輪劫
由於母后孝莊與皇叔多爾袞一段不為世容的感情,順治皇帝心中總籠罩著一層偏狹與陰影,再加上「滿蒙邦交」,皇帝的終身大事也難逃政治的束縛。只是順治為何奉命娶了蒙古榮貴格格為后,三年一過就把她給休了,只因惱恨皇叔所立婚約,還是另有觸發?董鄂珊瑚,原是皇后隨伴秀女,憑藉著機靈聰慧、善體人意,深得皇太后和皇帝的寵愛,怎會不幸嫁給粗魯蠻橫的十一貝勒?順治對董鄂珊瑚的愛為何後知後覺?當聖上排除眾議,堅納弟媳為妃後,他們除了背負亂倫的罪名外,還要如何克服外來的阻力?《金輪劫》寫活了知書達理的董鄂妃──一生不與人爭寵、至死不渝的仁慈...不只讀的人為之落淚、百般疼惜,也無怪乎順治皇帝為她的死看破紅塵、一往情深了!
胭脂淚
十九世紀末,執政大權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。光緒選入珍瑾姐妹為妃後,因珍妃天真浪漫、心無城府,自然集寵愛於一身,但一向精明難纏的慈禧為何刻意縱容、慫恿他們親近?珍妃開了個洋式照相館,原以為它能成為皇帝蹻足世事的窗口,為什麼不小心跨入了慈禧私囊禁忌的門檻?《胭脂淚》顯現了朝廷暗潮洶湧的局面,將慈禧欲壑難填的專制,光緒生不逢時的悲嘆,透過史實新舊黨爭、甲午戰敗、百日維新、八國聯軍...具體而微地由文字搬演,尤其側重珍妃性格活靈活現的描繪,絕不輸於任何史冊,我們不禁慨嘆:年僅十四的珍妃,如何在恩寵下成為太后用來對付皇帝的一顆「棋」?一旦棋子不聽話,下場會是如何?珍妃的「絕頂聰明」對上了慈禧的「老謀深算」,真逃得出權力的巨掌嗎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