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讀金庸──猶如「品酒」三步驟
很奇妙的,不同年齡讀金庸,心中的感情都大不相同。好比我十來歲讀神鵰,很討厭黃蓉,因為楊過討厭黃蓉,我豈不討厭她。然而二十多歲再讀神鵰,竟然不討厭黃蓉了,還能站在黃蓉的角度思考。最近讀了金庸新修版,省思更多……。
我想這麼形容好了,喜愛品酒的人都知道「品酒」有三個步驟,我讀金庸,因年紀不同、版本差異,也有類似的品味歷程。初讀金庸,如品酒第一步「攻」──強勁而微妙,全憑直覺而定,論武、論藝、論情皆然;再讀金庸,如品酒第二步「化」──能品出箇中之甜、酸、苦來,最動人心弦的是金庸描繪的人性、人情,以及每一段遭逢;快讀2003金庸新修版,如品酒第三步「和」──再回味第一口甘甜香芬,原來金庸八十歲對自己作品的「另眼看待」,對我而言,還是只有一個字可以形容──香!
金庸大師重出江湖──筆耕不休、止於至善
金庸於1999年開始,對十五部小說作第三次的大修改,最重要的目的,就是再重新審視一遍他極為重視的作品,希望能成為最新的定本。
1955年,金庸大師31歲創作第一部武俠小說《書劍恩仇錄》、48歲完成封筆大作《鹿鼎記》;55歲才將連載多年的十五部鉅作【金庸作品集】集結出版,隔年,修訂版問世。從連載、出版、修訂、再出版……數十年歲月荏苒而過,儘管金庸大師對外宣稱封筆、卻沒有一日停止檢視自己的著作,至今仍膺服前人「我最好的作品始終還沒完成」的信念,以八十歲高齡,再詮筆下武俠世界。您一定很難想像,金庸先生每一部作品皆花費三、四個月以上的時間重修,每天花費十幾個小時改稿,新出版的《書劍恩仇錄》《碧血劍》更是前前後後修改了八次才定稿……這種「筆耕不休,止於至善」的精神,不僅令所有創作者、編輯引為效尤,更令廣大金迷感動、敬佩不已!
金庸親筆,注入一代代金迷感想
金庸的魅力,橫跨各個年齡、各個世代,不僅深獲讀者的歡迎和愛戴,也承受史無前例嚴苛的挑剔與評鑑。
半個世紀以來,一代又一代的讀者沉醉在金庸武俠世界。有街頭巷議、口耳相傳,也有著書立論、縱橫雜談。1998年,「金學研究」更躍入國際學術殿堂,吸引世界各地的學者堂皇論辯、抒發所見。二十一世紀的今天,中國時報浮世繪版「金庸茶館──金迷聊聊天」專欄也已開張六年有餘;單從Yahoo入口網站搜尋有關金庸網站竟高達182,904個;遠流博識網上虛擬的武俠世界【金庸茶館】,金迷留言早已超過十萬則……其中,有擊節讚嘆、拍案叫絕,也不乏直指金庸小說的問題與矛盾。許多建言,金庸欣然同意,亦亟欲將作品中情節上、行文上的缺失予以修正。因此,「世紀新修版」的問世,不僅是金庸本人所寫就,更可說是注入一代又一代讀者的閱讀體驗與心得!
在人物感情上反璞歸真──更符合人性
金庸說:「我翻看自己的小說,好多地方都見到無巧不成書。有些情節上太多巧合了,人生不會有這樣多的巧合,我希望改自然一些。」
金庸說:「小人物如果有感情,就可以超越地域的限制,引起所有讀者的共鳴。」因此在大師作品中,有專情像楊過,也有內心左右為難如張無忌;有人見人愛的小昭,也有人人討厭的阿紫;有瀟灑不羈如令狐沖、也有道貌岸然的岳不群……人世間原存在這樣的人物、角色。他們陪伴著金庸走過四十不惑、五十知天命、六十耳順、七十……以至八十高齡,難道他們的性格會變嗎?小說情節會變動嗎?大師繼上次修訂二十三年後的溫故知新,小龍女情愛的表達仍然是「冷若冰霜」嗎?郭靖還是像「呆頭鵝」嗎?段譽、陳家洛、袁承志仍然「情篤彌堅」嗎?經過歲月的洗鍊,我們肯定的是:金庸對於情感、人性的瞭解,肯定更深刻了,儘管是一樣的故事、一樣的歷史,也會因為他融入的情感不同、生命的歷練不同,作品的精髓也就有了改變,至於有了什麼樣的改變,金庸先生的回答直截了當:「讓它們更符合人性」。
在玄奇情節上據理論述──更合情合理
金迷好的意見,金庸大師皆巧妙地融入新修版中;若有不認同的,也在每個章回「新增注釋」據理而回。
不少金迷納悶:陳玄風如何將數千字的九陰真經下卷刻在自己胸腹皮膚上?歐陽鋒所練就的「蛤蟆功」,為何能釋放極強的爆發力?以黃蓉在桃花島上的經歷推算,為何叫郭靖「靖哥哥」?
為了揚棄二版的「矛盾與錯誤」,金庸大師無可推諉的,必須將太過詭異的情節捨棄重寫,或對一些玄奇的情節補充說明。因此,新修版中,「九陰真經」原始本、首抄本、二抄本的來龍去脈,將呈現截然不同的風貌;「蛤蟆功」的潛在威力也有了合理的解釋。特別是新修版中每個章回末或多或少都增加了一些注釋(主要是大師對一些評論觀點的反駁)。例如著名的佟碩之所譏「宋代才女唱元曲」、「守宮砂是否真有其事」、「蒙古軍隊如何有漢人大將」……等評論,金庸都能以客觀的、據史的、甚或幽默方式回應。這些洞見、論述是小說寫成之初不可能涵括在內的,我們在新修版中將可一見真章。
得之于金,形之于畫──我的金庸和你不一樣!
【金庸作品集】世紀新修版,是金庸大師八十歲送給金迷的禮物,巧妙的是,新的封面原圖【富春山居圖】,也是元代山水大師黃公望以八十歲古稀之齡完成的長卷大作。
金庸小說中的「武俠意境」是劃時代的,它不僅將中國特色的二元哲學「劍氣合一」、「陰陽相濟」發揮得淋漓盡致,其上乘的武功更是「招式精妙、靈動變化」,與蘇軾詩云:「橫看成嶺側成峰,高低遠近各不同」及元朝山水大師黃公望【富春山居圖】之「視覺移轉、渾厚筆法」不謀而合。【金庸作品集】全新封面,由金鼎獎得主霍榮齡小姐設計。有別於二版的色彩繽紛,她將元朝素有畫中<蘭亭序>之譽的【富春山居圖】──「紙代替絹」、「水墨代替色彩」的視覺印象,以「金色」貫穿於世紀新修版中,全套採「雪銅金印、軟皮精裝」,不僅使全球金迷體會元朝山水畫「簡遠淡逸」的風格,透過現代印刷之「燙金技術」──「金的金庸」美輪美奐,更呈現出「金紗縹緲、山高水遠」之武俠新意境,絕對是金迷二十一世紀不朽的珍藏!
人文色彩更形濃厚,哲思見聞隨拾可得
新修版中,金庸新增大量易經、佛經、可蘭經的闡釋,金迷將可一睹大師更加圓熟的哲思剖陳、人性啟示!
金庸是個熱愛閱讀的人,他認為:「武俠小說是小說的一種,如果它是好的,就已進入了文學的殿堂。任何小說的寫作都是一樣的。要能描寫人物和事件,包含一定的思想內容,能反映一部份人生。」因此「世紀新修版」中也體現了大師五十年來新的知識見聞、價值觀、民族觀以及哲思史觀,舉凡:《碧血劍》新增李自成入京後與「左革五營」的內鬥,以及當上皇帝身不由己、一敗塗地的緣由;《射鵰英雄傳》〈是非善惡〉一章加入了郭靖在歷經生離死別與征戰的苦難後,對於人生價值有一連串的反思與迷惑,「降龍十八掌」融入易經「留有餘力」之哲理;《天龍八部》引述大量的佛經原典,並加以闡述;《書劍恩仇錄》篇末的<魂歸何處>引述《可蘭經》反對征戰、民族間應一視同仁的觀點,也間接表達了金庸本人的民族觀念……由此可見,世紀新修版的文化歷史色彩更濃厚,哲思見聞也比過去版本多更多!
金益求精──寫法再突破、文字更精練
新版《碧血劍》中「張朝唐一行初遇袁承志」、「華山修習《金蛇秘笈》」、「大破溫氏五行陣」、「五毒教」、「山東道上群盜劫寶」、「玉真子」等內容皆有大幅改動,情節更合理,銜接也更自然、緊湊。
金庸先生傾畢生之力練就的武俠文學,功力之深、道行之高,原不在話下,然而大師卻自謙「一直在尋求寫法的突破」。金庸說:「有一種情況,人的心理上變化,行為上卻沒有不忠,即是用理智去控制情感。這種人物在中國小說還未出現過,我在修訂《碧血劍》時會嚐試。」另外,在「遣詞用字」上,大師特別改正舊版中拗口而不通順的西式語法,並將書中部份江湖人士對話由書面語改成口語化。例如:《碧血劍》中,袁崇煥舊部朱安國傳授袁承志武功時說道「我們三個已經傾囊以授」,新版已改為「我們三個已掏完袋底身家,真的沒貨色啦」,改動後體現口語特色,更符合對話人物的身份……大師逐字逐句、精益求精的修訂,更突顯「世紀新修版」的字字珠璣、無懈可擊!